揭秘 |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延大这支团队靠的是什么?
news!
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通知,正式公布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我校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入选。
从省部科学技术奖到省级教学成果奖,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三秦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重大科技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转化……仅5年多时间,这个仅有16人的延安大学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就取得了众多颇具分量的成果。是什么让这个团队保持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是什么让这个团队在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办学之路激荡前行?
团队负责人刘长海(教授、博士)说:“团队要有‘拔地以参天’的理想追求、要有‘根深才叶茂’的务实精神、要有‘成材须百年’的持久毅力,才能像黄大年同志一样,涵养定力、克服浮躁,始终保持一种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埋头苦干,厚积薄发。”
刘长海教授在吴起指导学生采样
经过生态环境创新团队多年以来的建设,生态学学科2008年1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2年7月为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成立延安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团队负责人刘长海教授作为主要筹建人之一,申报并获准“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兼任该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该团队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
师德师风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团队成员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八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遵循“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导向,致力推动革命老区延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团队负责人刘长海教授获延安市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提名奖。团队骨干核心成员、陕西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王文强(教授、博士)获“三秦人才”、延安市拔尖人才、延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年度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育教学
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团队中4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主要成员邓振山、徐世才、齐向英等三位副教授获得校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优秀指导老师”,邓振山副教授还荣获陕西省“春笋计划”项目优秀高校指导专家。
三、 注重生态学教育研究
徐世才副教授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团队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1篇;获批陕西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生态学);3项校级教改项目结题为优秀。
四、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团队成员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及各种学术活动,身体力行教育影响学生。近5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32项;指导学生先后获 “三创”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银奖等14项以及地市、校级奖励50项;指导硕士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指导学生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8篇,其中团队负责人刘长海教授指导2014级本科生谭灿以第一作者在权威、CSCD源期刊《生态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以及2010级本科生于飞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农学学报》发表论文1篇。值得一提的是齐向英副教授组建的“山丹丹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延安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省市校级大学生三创大赛、社会实践等奖项16项,提交议案1份,获外观设计专利15项。
科研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更是把目标瞄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
近5年来,团队承担的30余项课题,都是围绕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地方主导产业、石油污染与治理、区域特色生物多样性等展开。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350多万元;在国家十三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中,团队负责人刘长海教授获得1项资助,使延安大学生科院科研团队进入国家队行列。团队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Science子刊等发表论文90余篇;参编教材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刘长海教授带学生在吴起县野外采样
⒈ 陕北山丹丹特色花卉研发。团队骨干核心成员王延峰(教授、博士)利用分子发育调控手段和无土栽培生产工艺实现了山丹丹花反季节开花,为2011西安世园会延安园山丹丹成功展出并于开幕日准时盛开做出了重要贡献。齐向英副教授获山丹丹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制定4项山丹丹地方标准,“水培开花的山丹丹”等3张照片获得国家美术作品版权、陕西省录像作品版权,获批陕西省标准修订与制定项目计划2项 。
⒉ 枣树的无公害栽培和管理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刘长海教授深入红枣产区,几乎走遍了陕北沿黄地带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首次阐明了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特征;揭示了土壤因子、酶活性与土壤动物及害虫与天敌的关系;提出了枣林土壤动物与害虫生态调控链接的新思路;集成创新了枣树复合生态栽植管理、有害生物生态综合治理、抗裂果等危害防控与果实适时采摘加工等系列无公害丰产栽培管理关键技术。该项成果填补了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及有害生物研究与应用的空白,丰富了枣树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内容和方法,推进了红枣科学与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技术成果倍受关注并成功转让,在延川和佳县等枣区建立无公害枣树栽培管理示范园35500亩,累计获经济效益达5.45亿元,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技术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⒊ 蝎子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徐世才副教授潜心钻研蝎子的养殖和繁育,东亚钳蝎产业化和工厂化养殖技术分别获得延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获东亚钳蝎养殖相关国家发明专利3项。
⒋菌草栽培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邓振山(副教授、博士)牵头同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延安开展菌草种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⒈ 科研成果。邓振山副教授多年来一直深入企业厂矿,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成果获陕西省及延安市科学技术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
⒉科研项目。生态环境教师团队围绕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战略,主持南泥湾湿地、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蚀风蚀交错区相关生态恢复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及省部级项目6项。
团队骨干核心成员雷忻(教授、博士)长期致力于环境生态研究,对延河流域酚类化合物、重金属、石油污染物等的生物毒性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延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社会服务
团队成员邓振山、齐向英二位副教授积极践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邓振山副教授指导当地农民在宝塔区枣园镇温家沟村建立了巨菌草大棚种植基地,在李渠镇柴崖村建立了大田巨菌草实验种植基地。在齐向英副教授技术指导下,延安大学、子长县人民政府、延安市林业局联合在子长县高柏山建成了百万株的山丹丹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基地、并于2016年6月19日和2017年7月2日为提升子长县文化旅游共同举办了以“君到子长 ,幸福绵长”为主题的第一届和第二节山丹丹节;齐向英副教授还在延安市劳山林业局下寺湾林场联合建立市政绿化用山丹丹繁育基地,2015~2016年连续在延安市区累计栽培7625㎡;指导宝塔区温家沟“磊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山丹丹籽球生产”精准扶贫的示范基地,预计2018年生产山丹丹籽球10万颗。
刘长海教授指导团队新进年轻博士教师
团队成员雷忻、赵满兴、徐世才、邓振山、艾宁等参加国家“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服务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养殖示范基地,为“三区”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引导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为“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发挥生态学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投入精准科技扶贫及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
团队成员邓振山、徐世才、刘长海等深入厂矿企业,走进田间地头,举办微生物采油、果菜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巨菌草引种北方栽培技术培训与指导等500余人次;徐世才老师受邀作客延安电视台《今日聚焦》栏目,就有关新农业问题接受专访,并多次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做科技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辅导报告。
团队成员积极带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资政育人项目调研。
团队建设
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重视团队建设,团队骨干核心成员王文强、王延峰、刘长海等教授为团队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翻看这个团队主要成员的简历,会明显感受到梯队建设的痕迹——既有60后的中坚,也有70后的栋梁,更有80后的新锐。团队成员,80后青年新秀王秀康博士教学科研业绩突出,实力潜力兼备, 2017年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苑彩霞博士致力于昆虫系统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多篇。近年来,团队引进艾宁、邢英英、李广伟、姜鸣、张晓曦、邓健等青年学者,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使团队建设如虎添翼。
多年来,以团队为依托,学校先后成立延安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延安大学),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生态学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延安市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和石油废弃物无害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团队;延安大学区域生态研究中心、陕北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延安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延安大学陕北山丹丹特色花卉研发团队、陕北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生态与环境修复科研团队、陕北枣业工程技术创新团队。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黄大年赓续了这种精神血脉。延安大学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正是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对标祖国需要,自觉担负起育人使命,以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敬业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全部力量。
图文编辑 | 吴心瑜
责任编辑 | 雷国栋
来源 | 生科院
审核 | 教师发展中心
●●●
阅读延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延安大学官方微博
©延安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服务号:yadxgfwx
一起来为延安大学点赞☟